迷你中文 > 历史小说 > 伽蓝旧梦 >
        “明悬尼寺,此寺名有何深意?”胡孝世问。

        杨衒之便给他解释:《易。系辞上》说‘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’意思是说高悬于天空的显著且明亮的物象(如日月星辰),没有比日月更大更亮的。强调日月作为天象中最宏大、最醒目的存在。元勰取这句话命名自己的寺庙为“明悬”,意思是他的寺庙就如日月高悬,光辉灿烂。尼寺,表明这是一座尼姑寺。

        榖水围绕着洛阳城,一直流到建春门外,再向东流到建春门外的阳渠石桥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谷水是洛水的支流,它的上游发源于渑池县,称为渑水。榖水从上游流至洛阳城的西北角(金镛城西边附近),注入阳渠。阳渠原本是环绕洛阳城一整圈的护城河,阳渠的水源来自榖水,因此阳渠也可以叫作榖水。榖水绕城一圈后,向东流至建春门外,再向东流便注入洛河。

        洛阳城内还有许多渠道,其中较大的一条西入阊阖门(西墙北起第二门),穿城而过,东出东阳门(东墙北起第二个门);另一条西入西明门(西墙北起最后一门,即西墙最南一门),东出青阳门(即东墙最南一门),水源都来自谷水。

        建春门外的那座石桥,有四座石桥墩,在建春门外御道南的石桥墩上刻有“汉阳嘉四年(135年)将作大匠马宪造”的字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到孝昌三年(527年),由于受到大雨的冲击,使得桥基倾塌颓倒,南面的石柱当时就被埋没,北面的两根石柱,至今还留存着。

        杨衒之这座石桥很有兴趣,他研究过刘澄之《山川古今记》和戴延之《西征记》里的记载,他们皆称这座石桥乃是晋太康元年(280年)建造。杨衒之认为他们的说法距离史实相去甚远。杨衒之认为其实桥是东汉阳嘉四年(135年)建造的。据杨衒之查实,刘澄之等人都出身于江南一带,没有在中原一带长时间游历过,只是借南朝军队征战之机偶尔途经此地,稍有了解,至于洛阳城的历史掌故,绝大部分他们是没有亲自经历和了解过的,仅仅是道听途说,便穿凿附会,他们的错误论断,影响后人已经很长时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胡孝世拱手赞曰:“杨公于斯事钻研之深,令某叹服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仨都感觉有些累了,打算走到建春门外御道旁的小酒馆里吃点东西,歇歇脚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